旅行萌芽期
我的旅行起步

我的旅行腳步,始於大學畢業後,出生在一般家庭,父親唯有專注於教育、但不太安排國內外旅行,例行假日是常規台灣北部登山,寒暑假是常規補習、營隊,在大學以前出國次數很少,港澳2次、石垣島1次,共3次出國;大學期間加入台南社團是為了營隊出隊時,順道台南到此一遊
記得班上同學在開學時,分享出國的心得、分享照片,我的內心更燃起:「對! 等我經濟獨立,一定要去親自見識世界各地文化、美食生活」
短暫旅居異鄉

若有機會短暫旅居異鄉,了解在地美好、不足、並接納台灣的好壞
- 在大四時,鼓起勇氣舉手到香港實習2週社區職能治療 (謝謝香港理工大學、律敦治醫院職能治療師)
- 在台大研究助理結束後,一個人搭飛機出發去新加坡找朋友
- 在職涯轉換期,到美國聖荷西大學進修2週 Empowering Lives through Occupation
疫情改變我的價值觀

在2020~2022年Covid-19疫情期間,台灣為了控管疫情狀況,嚴格的鎖國方式限制國人出入境,在這3年被剝奪的自由,才知道隨意自由出國的可貴,也燃起:「再不出國就要憂鬱了!」這把火
自助旅行優先順序、跟團旅遊型態評比
我規劃自助旅行國家,從容易到困難模式順序:首先是跟團亞洲,自助亞洲、再來是跟團歐洲,自助歐洲;並選擇英語國家例如紐澳美加開啟旅行萌芽期
關於旅行前準備,常有旅遊達人分享講座、旅展宣傳介紹單張、Youtube影片簡介、相關產品行銷,這些靈感會種在內心
跟團旅遊 推薦排名

- 山富旅遊 – 西班牙 – 13天11夜
- 喜鴻旅遊 – 克羅埃西亞 – 12天10夜
- 雄獅旅遊 – 義大利北部– 10天8夜
- 百威旅遊 – 奧捷 – 10天7夜
- 可樂旅遊 – 法比荷 – 10天8夜
跟團旅遊 推薦排名

全職工作,要如何存錢出遠門旅行?
我也常常被問起,到底如何在有限的人生健康時期,規劃財務、時間去旅行?
財務規劃方面
要提醒的是,由於家家有本難唸經,加上每個人出生所在、價值觀、承擔家庭壓力不同,我們的經驗分享並不適用於所有人,比較適合「父母健康且財務無憂、無需上繳孝親費、無賃款、有全職工作、夫妻皆是頂客族」者
理想生活

我們的理想生活是「好好工作認識世界,拓寬視野,打破日常固有模式」,目的是能有餘裕「挑選適合季節,並在合理價格裡,抉擇跟團或自助旅行,避免體力無法負荷之下,硬是擠出多一趟旅行」
財務規劃方面
在台灣生活,財務3大開銷在於房賃、車賃、育兒;沒有買房,而是選擇在先生的老家重新裝潢;沒有買車,而是選擇公公不要的二手車;沒有育兒,而是選擇頂客族的生活,目前選擇減少這3大筆支出,固定支出省下每月約4-5萬

正視「每一筆開銷,是否值得你的工作時薪」,例如:要價台幣100元的手搖杯,代價是出售多少我工作時間,或投資利息所得?
不停處於上班勤奮接著是下班過鬆的循環,強烈的過於鬆散度日、過度物質消費、平白等著假日,使壞循環再次開始,年輕的我沒有因為這些舉動而多點存錢,事實上,我反而變窮了,我們大家應該很熟悉這一類的故事;相反的現在的我因為實踏職能平衡,讓工作旅行兼併為重心,在荷包、心理反而富足了
全職工作,要如何請長假出遠門旅行?
我的工作

我是一位台灣職能治療師,擁有一份全職醫療工作+下班後兼職醫療與教育工作
- 全職工作每週上班40小時,選擇專案型工作,固定合作夥伴一位,好處是能自由調配業務鬆緊程度,缺點是假期有限
- 兼職工作每週較為不定時,主要是大學講師、評鑑評審、口試委員、接受訪問,會安排在全職工作以外的時間,例如平日晚上、週末
夥伴工作

夥伴也是擁有一份全職醫療工作,但上班出勤時間是值班制,每次出勤是24小時或28小時,加上通勤時間是26~32小時,且壓力大、是個錯容率極小的工作性質;值班制的優點是容易安排長假,缺點是值班後的體力恢復期長
請假原則
請長假原則是「好好善用勞基法的每年特休、搭配台灣國定假日、醫院補助每年乙次研討會公假 (開會期間+開會前、後各一日),必要時使用事假扣日薪」
綜合考量之下,同時要符合我與夥伴請長假原則是「跨月好排班、慎選航班時間」
旅行好累,如何培養體力出遠門 ?
健康規劃

我的健康規劃是出國以外的時間,會安排正常作息、定時運動、定量飲食,作為穩健強化健康生理狀況,在平日就要儲備好體力,才能因應出國各方面的挑戰,例如:請假前工作待辦事項交辦、各國不同時差產生的身體不適感、出發前的收拾行李、長途旅行中緊繃感、旅行後身心恢復期、與各種細碎瑣事、突發生病迷路等等意外
旅行意義

最後,與大家分享旅行哲學家阿蘭.德波頓 (Alain de Botton) 的一句話:「旅行能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和世界,讓我們在回歸日常生活時,能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挑戰」
旅行帶來心境轉折
旅行前的心理準備
關於旅行前準備,常有旅遊達人分享講座、旅展宣傳介紹單張、Youtube影片簡介、相關產品行銷,這些靈感會種在內心
旅行前、後心境轉折
旅行之前景色是2D,旅行之後景色是3D,因為身歷其境過,重翻一次旅遊手冊、與撰寫網誌過程,我內心會很激動,那碎片般的回憶會一塊塊立體起來、五感體驗感受會很深,甚至瞬間會感動到想哭,例如:到訪過瑞士馬特洪後,再看到7-11便利超商的巧克力上面的圖案,真心會笑著想起瑞士一切;當電腦螢幕保護程式出現景色 奧地利-哈修斯塔特、斯洛維尼亞-布雷德湖,以前不知道這裡是哪裡,回來台灣生活後突然看懂的瞬間
時間價值觀
多重宇宙

電影《哈利波特》其中一名女性角色妙麗,能運用魔法神器能同時主修幾門課程,可惜現實不比科幻,無法一人分釋多角出現在多重宇宙,更沒有日本動漫哆拉A夢任意門,能隨心所欲抵達想去的景點,唯有嚴瑾規劃每個大、小決定,評估當下狀況,做出當下較合宜的決定,並決定後就不再懊悔、向前邁進
書籍《執行長日記》法則27條 時間的賭徒
在這場人生賭局中,我們持有的時間籌碼等於餘生的時間,將籌碼放在何處是我們在生活中可控的事,押在健康、事業、人際、興趣、旅行、成家、學習技能,一旦放置了籌碼,便像逝去的時間,永遠拿不回來

儘管籌碼一旦投入就無法取回,但若你將部分籌碼分配給促進健康的活動,命運的荷官就會多給你一些籌碼,你人生的每個小時多麼重要、珍貴和有價值。唯有透過直視日益逼近的死亡,透澈體認人生的時間寶貴,才能促成我們以明確的意圖來置放所擁有的每一枚時間籌碼
輪盤隨時都在轉,我們如何下注決定了將從生活獲得什麼樣的獎勵,工作與旅行都是熱愛所在,我會盡全力追求讓生活不留遺憾
電影《鐘點戰》

電影《鐘點戰》是我剛出社會工作在迷惘時重複會回放的電影,每一筆手上交易會再一次當頭棒喝,並審慎加強我對時間的看法
對待時間的態度,從《鐘點戰》學習到,避免犧牲寶貴的大好青春去工作、下班後報復性消費、或因為寂寞而找人陪伴,以支付永遠還不完的帳單,別無意識地因為社交、心理干擾,從你手中奪走這些時間,小心翼翼安排時間,而是將時間花在你認為真正重視的事物上,別浪費時間去照他人的意思過活
時間管理方法

市面上時間管理方法有很多,最常聽到番茄工作法、時間段法、2分鐘原則、艾森豪矩陣、ABCDE法、爾維李時間管理法、批次處理罄、看板方法、一分鐘待辦法單法、1-3-5 專注法則、時間匣規劃法、宋飛方法、四D時間管理法、2小時解決方案、行動力法
在追求熱情事情是會享受其中進入心流,願你我都能在每晚睡前因為完成喜歡的事微笑入睡,迎接下一個天亮
OT. knows 實踐時間紀律
部落客形式有很多種,有些是全職旅遊部落客、退休後投資部落客,但更多讀者是像我一樣有義務面對工作、也想要規劃優質休假,在 OT. knows 平易近人的網誌文字中,我使用紀律完成任務清單,願你能從文章中落實當中的小方法,以優化每一步決策,並盡量降低練習的障礙和成本,慎選將時間花在哪裡,以及與誰度濄,是對自己最大的尊重

- 攸關如何利用習慣練習來允許自己花費時間、精力及好奇心,以及在想要及不要要的時候,將時間留在給自己
- 購買每件商品前,我會慎重評估要不要買? 讓生活中保持最低限度的選擇,例如:不要有十個包包,好將最多預算留給旅行體驗
- 你所做出的旅程決定、化解的困難,會滋養你的自信心,在裹足不前時有一劑強心針,推著你向前走
獻給以職能平衡為目標的人「減法生活:工作、旅行」
2019年7-12月 調慢秒針期

我離開宜蘭回到台北定居,試著在新地方過著慢生活、一面旅行、一面投覆歷,仍然想到各地冒險,但始終沒勇氣進行長時間獨旅,取而代之是三種旅行樣態:與親友跟團 (關島4天、德奧瑞10天)、半自助 (美國聖荷西大學+旅行共3週、加拿大2週)、自助旅行 (日本東北楓葉、馬祖) 。比起旅行新鮮感,生活是更大的挑戰,過去宜蘭水生火熱的工作,就連喝杯水、喘口氣、上廁所、吃飯的時間也少少的。離職後最要緊是,慢下來「正念每件事」,這點得重覆鍛練
2020年1月 新工作期
正式回歸日常軌道,日復一日思考「台灣少少的特休,進行下一次旅行」
2021年5月-2022年10月 留白、等候期

Covid-19疫情爆發後,管制增加,思考著「青春有限,如何做到不要浪費?」,轉變我許多人生重大決定,包括:下班後接案、創立部落格、養育兒女、遠離有毒人際關係。經過被限制出境的自由,才珍惜隨時能飛的日子,敲打鍵盤記錄旅行、懷念旅程,活化僵化腦袋、再搬運激情,準備解封後說走就走的旅行
2022年10月至今 職能平衡期
在尋常日子裡,腦內不免會浮想「要辭職來一段大旅行嗎? 」,個人挑戰過旅行疲乏感會出現在第三周,萌生宅在家、甚至回去上班的矛盾心情

2025年7月 適逢otknows網站邁入第四年:在定期收聽的Podcast節目有一集主題《旅行熱炒店五週年》,創作者主廚的心境與我產生共鳴,收聽完的心得是「不會離職去全心投入於成為主職創作者,理由是當興趣成為主業,要擔心基本收入、流量」」,「沒有接業配,才可不受限自由創作,在無拘無束的靈感泉源更多」。又想起朗朗上口的幾句話:「在重覆的工作生活之中,更期待休假的旅行」、「下班後的啤酒最好喝 」。上班投入工作,下班有意識選擇快樂、經驗、分享,投入熱愛的事物上,例如專注當下休息、娛樂、寫過去旅程、再規劃迎接新的旅程,是我目前的理想生活